出師表

網上收聽

出師表 諸葛亮

          先帝創業未半 1,而中道崩殂 2;今天下三分 3,益州疲弊 4,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!然侍衞之臣,不懈於內;忠志之士,忘身於外者 5,蓋追先帝之殊遇,欲報之於陛下也 6

         誠宜開張聖聽 7,以光先帝遺德 8,恢弘志士之氣 9﹔不宜妄自菲薄 10,引喻失義 11,以塞忠諫之路也 12

         宮中、府中,俱為一體 13;陟罰臧否 14,不宜異同。若有作姦、犯科,及為忠善者 15,宜付有司,論其刑賞 16,以昭陛下平明之治 17;不宜偏私,使內外異法也 18

         侍中、侍郎郭攸之、費禕、董允等 19,此皆良實,志慮忠純20,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21。愚以為宮中之事,事無大小,悉以咨之 22,然後施行,必能裨補闕漏,有所廣益 23。將軍向寵,性行淑均 24,曉暢軍事,試用於昔日,先帝稱之曰「能」,是以眾議舉寵為督 25。愚以為營中之事,悉以咨之,必能使行陣和睦,優劣得所 26

         親賢臣,遠小人 27,此先漢所以興隆也﹔親小人,遠賢臣,此後漢所以傾頹也。先帝在時,每與臣論此事,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、靈 28 也!侍中、尚書、長史、參軍 29,此悉貞良死節之臣,願陛下親之、信之,則漢室之隆,可計日而待也。

         臣本布衣,躬耕於南陽 30,苟全性命於亂世,不求聞達於諸侯 31。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 32,三顧臣於草廬之中,諮臣以當世之事;由是感激,遂許先帝以驅馳 33。後值傾覆,受任於敗軍之際,奉命於危難之間 34,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35。先帝知臣謹慎,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36。受命以來,夙夜憂歎,恐託付不效,以傷先帝之明 37。故五月渡瀘,深入不毛 38。今南方已定,兵甲已足,當獎率三軍,北定中原,庶竭駑鈍,攘除姦凶39,興復漢室,還於舊都 40。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。至於斟酌損益 41,進盡忠言,則攸之、禕、允之任也。

         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;不效,則治臣之罪,以告先帝之靈。若無興德之言,則責攸之、禕、允等之慢,以彰其咎 42。陛下亦宜自謀,以諮諏善道,察納雅言 43,深追先帝遺詔。臣不勝受恩感激。今當遠離,臨表涕零 44,不知所言 45

一、作者簡介

         諸葛亮(公元 181 – 234),字孔明,琅琊陽都(今山東省沂南縣)人,三國時期蜀漢丞相,著名政治家、軍事家,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。他早年隱居隆中(今湖北省襄陽縣西),自比管仲、樂毅,時人稱為臥龍先生。後來輔佐劉備聯吳抗魏,西取益州,建立蜀漢,為蜀漢丞相,後被封為武鄉侯。劉備臨終,囑咐他輔佐劉禪。諸葛亮當政時,勵精圖治,鞠躬盡瘁,曾前後六次(有說五次)出師北伐曹魏,後死於北伐軍中。死後諡為忠武侯,所以被稱為武侯、諸葛武侯。

二、背景資料

         蜀漢建興五年(公元 227),諸葛亮出師北伐曹魏,臨行前寫成《出師表》給後主劉禪。此表最早見於西晉陳壽《三國志》,原無篇名,篇名為昭明太子蕭統編《文選》時所定。後來建興六年(公元 228)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前又向後主呈上另一篇《出師表》。由於《出師表》有前後兩篇,本文亦稱為《前出師表》。

         「表」是臣下對君主陳請上奏的公文,始於漢初,明徐師曾《文體明辨序說.表》云︰「古者獻言於君,皆稱上書。漢定禮儀,乃有四品,其三曰表,然但用以陳請而已。後世因之,其用寖廣。」可見漢以前臣上言於君主,多稱上書,漢代開始才有表,後世一直沿用。李善《文選注》云︰「言標著事序,使之明白,以曉主上,得盡其忠,曰表。」可見表這種體裁所呈奉的對象多是君主,並有表白臣子忠節之作用。

三、注釋

1. 先帝創業未半︰先帝(指劉備)開創帝業未到一半。
2. 而中道崩殂︰卻中途駕崩了。殂︰死亡。○粵 [曹],[cou4];○漢 [cú]。崩殂︰指皇帝之死。劉備公元 221 年稱帝,第三年即死去,沒有統一全國。
3. 今天下三分︰今天下已形成魏、蜀、吳三國鼎立的局面。
4. 益州疲弊︰我們蜀國最困乏。益州︰指蜀漢所在地(今四川省一帶)。疲弊︰指國力困乏。疲︰人力疲勞。弊︰物力困乏。
5. 然侍衞之臣,不懈於內;忠志之士,忘身於外者︰但是皇上左右大臣對內政很勤勉,忠於國事的將士,對外作戰,忘卻性命,不怕犧牲。
6. 蓋追先帝之殊遇,欲報之於陛下也︰其原因是追念先帝對他們的厚恩,想報答在陛下的身上。蓋︰連詞,承接上文,說明原因,相當於因為、由於。殊遇︰特別厚待。
7. 誠宜開張聖聽︰所以陛下應該廣泛地聽取群臣的意見。聖聽︰聖明之聽,對皇帝聽取意見的尊稱。
8. 以光先帝遺德︰發揚先帝留下的美德。
9. 恢弘志士之氣︰振奮、激勵志士的精神氣節。恢弘︰大的意思,這裏作動詞用,解作發揚、擴大。
10. 不宜妄自菲薄︰不應該隨意地輕視自己。妄︰胡亂地。菲︰微薄。○粵 [匪],[fei2];○漢 [fěi]。
11. 引喻失義︰隨便引用不合道理的話。義︰正道,正理。
12. 以塞忠諫之路也︰以致堵塞了忠臣進諫的途徑。
13. 宮中、府中,俱為一體︰皇宮中和相府中,都應該合為一體。宮中︰指皇帝宮裏的侍臣。府中︰指丞相府所屬的官吏,即一般官吏。
14. 陟罰臧否︰升降賞罰。陟罰︰官吏之升降。陟︰升。○粵 [即],[zik1];○漢 [zhì] 。 臧 否 ︰ 評 論 官 吏的好壞。臧︰善。○粵 [ 莊 ] ,[zong1] ;○漢 [zɑ̄ng]。否︰惡。○粵 [鄙],[pei2];○漢 [pǐ]。
15. 若有作姦、犯科,及為忠善者︰如果有為非作惡、違反法紀的人,以及忠誠善良的人。作姦、犯科︰作邪惡的事,冒犯法律。姦︰同「奸」。科︰法律條文。
16. 宜付有司,論其刑賞︰應交給主管的官員,評定他們的賞罰。有司︰專門管理賞罰的官。
17. 以昭陛下平明之治︰以彰顯陛下公正嚴明的管治。治︰理。「平明之治」一作「平明之理」。
18. 不宜偏私,使內外異法也︰不應偏袒及存有私心,使宮中宮外執法有別。
19. 侍中、侍郎郭攸之、費禕、董允等︰郭攸之︰字演長,南陽(今河南南陽)人,當時任侍中。費禕︰字文偉,江夏(今湖北新洲一帶)人,當時任侍中。禕︰○粵 [衣],[ji1];○漢 [yī]。董允︰字休昭,南郡(今湖北江陵)人,當時任黃門侍郎。
20. 此皆良實,志慮忠純︰這些都是善良忠實,志向和心思皆忠誠無二的人。志慮︰志向和心思。
21.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︰所以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,留給陛下。遺︰留下。○粵 [惠],[wai6];○漢 [wèi]。
22. 悉以咨之︰全部。咨︰同「諮」,詢問。之︰代詞,代上述各人。
23. 必能裨補闕漏,有所廣益︰一定能改正過失,補救缺漏,大有增益。裨︰彌補。○粵 [ 悲] ,[bei1] ;○漢 [bì] 。闕 ︰ 過錯 。○粵 [ 缺] [kyut3] ;○漢 [quē]。
24. 將軍向寵,性行淑均︰向寵︰字巨違,襄陽人。劉備時為牙門將,劉備伐吳兵敗,只有他的軍營完好無損。諸葛亮北伐時,留他掌管軍事。性行淑均︰性格和善,為人公正。行︰品行。粵音讀去聲。
25. 是以眾議舉寵為督︰所以群臣都舉薦他作都督。
26. 必能使行陣和睦,優劣得所︰一定能使軍隊和睦,讓才能高低不同的將士都得到合適的安排。行︰行列。○粵 [航],[hong4];○漢 [hɑ́ng]。
27. 遠︰疏遠,作動詞用。○粵 [願],[jyun6];○漢 [yuɑ̀n]。
28. 桓、靈︰東漢末年桓帝劉志和靈帝劉宏,用人不當,寵信宦官,政治腐敗,造成漢末大亂。
29. 侍中、尚書、長史、參軍︰侍中︰指前文提及的郭攸之、費禕和董允。尚書︰指陳震,字孝起。長史︰指張裔,字君嗣。參軍︰指蔣琬,字公琰。
30. 臣本布衣,躬耕於南陽︰臣本來是一介平民,親自在南陽耕種。南陽︰今河南南陽。諸葛亮早年隱居於南陽鄧縣的隆中,後劉備三次前往他家中拜訪,他才出山輔佐劉備。
31. 苟全性命於亂世,不求聞達於諸侯︰在亂世中暫且保全性命,不想攀結王侯以求取得美名和高位。聞達︰顯達,有名望。聞︰聞名。○粵 [問],[man6];○漢 [wèn]。
32. 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︰先帝沒有因為我身份卑賤低下,委屈自己。卑︰低下。鄙︰粗野。猥︰委曲。謙辭,降低身份之意。○粵 [委],[wai2];○漢 [wěi]。枉屈︰即委屈之意。
33. 驅馳︰奔走效勞。
34. 後值傾覆,受任於敗軍之際,奉命於危難之間︰傾覆︰兵敗。公元 208年,劉備在當陽(今湖北當陽東北)附近被曹操打敗。「受任」一作「受命」。
35. 爾來二十有一年矣︰爾來︰從那時以來。有︰音義同「又」。
36. 先帝知臣謹慎,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︰先帝知道臣行事謹慎,故在臨終時把國家大事託付於我。
37. 受命以來,夙夜憂歎,恐託付不效,以傷先帝之明︰我受命以來,日夜憂慮嘆息,唯恐先帝的重託不能實現,而損害他的聖明。夙︰早。○粵 [宿],[suk1];○漢 [sù]。
38. 故五月渡瀘,深入不毛︰所以五月渡過瀘水,深入不毛之地。瀘︰水名。指今金沙江,在四川宜賓與雲南四川交界處的一段,因為有瘴氣,三四月渡河有生命危險。建興三年(公元 225),諸葛亮曾率軍南征,平定了南方諸郡的叛亂。不毛︰不生長草木,指土地貧瘠或未經開發之地。
39. 庶竭駑鈍,攘除姦凶︰竭盡我平庸的才能,剷除姦險凶惡的勢力(指曹魏政權)。庶︰表示意願的副詞。駑鈍︰能力低下,愚鈍。駑︰劣馬。○粵 [奴],[nou4];○漢 [nú]。攘︰○粵 [羊],[joeng4];○漢 [rɑ̌ng]。
40. 舊都︰指兩漢的都城長安和洛陽。
41. 斟酌損益︰斟酌︰反復衡量,考慮取捨。損益︰減少和增加。
42. 若無興德之言,則責攸之、禕、允等之慢,以彰其咎︰如果沒有發揚德政的忠言,就要責備攸之、禕、允等人的失職,以顯示他們的過錯。興︰發揚,動詞。慢︰怠慢。彰︰彰顯。咎︰過失。
43. 陛下亦宜自謀,以諮諏善道,察納雅言︰諮諏善道︰詢問、商討治國良策。諏︰聚在一起商量事情。○粵 [周],[zau1];○漢 [zōu]。雅言︰正確合理的言論。
44. 臨表涕零︰臨表︰臨行上表。涕︰眼淚。零︰落下。
45. 不知所言︰一作「不知所云」。奏表中常用的委婉結束語。

四、賞析重點

         本文是諸葛亮出師北伐曹魏前寫給後主劉禪的表。全篇主旨是為後主分析當時的戰略形勢,指出北伐是興復漢室的唯一出路及適當時機。文中諸葛亮勸勉後主親賢臣、遠小人、虛懷納諫、執法公平。又表白自己忠心為國、興復漢室之心跡,以報答先帝劉備知遇之恩。

         本文特色分述如下︰

         本文內容充實,可分成四個部分,由開首至「欲報之於陛下也」為第一部分,主要是作者為後主分析了蜀國面對的不利和有利形勢。不利方面是先帝統一大業未完而中途逝世、且天下三分而蜀國最弱。有利方面是侍衞之臣,對內勤懇而不鬆懈;忠志之士,對付外敵奮不顧身。而且內外大臣感激先帝之恩,故對後主忠心耿耿,因而有復興之望。第二部分由「誠宜開張聖聽」至「可計日而待也」,這部分是諸葛亮對後主的治國建議,包括四方面︰一,廣開言路、不要說不合理的話,以免堵塞忠諫之路。二,執法公平,宮中和丞相府中賞罰一致。三,善用人才,內政交付郭攸之、費禕、董允等賢臣主責、軍事則交予品行和善公正的向寵主責。四,親賢臣、遠小人,以前漢循此而興,後漢反此而亡為鑑。第三部分是作者表露心跡為主。主要講述自己本無意於從政,後得先帝殊遇,遂盡忠報國;且道明北伐的原因是南方已平定,兵甲充足,是北伐曹魏、興復漢室之好時機。第四部分是臨別總結︰作者強調處理好內政與北伐成功有重要關係;又重申國家復興之計是從三方面進行︰諸葛亮自己出師北伐,眾賢臣進有利國家興復之言,後主自謀、廣開言路、繼承先帝遺志;並抒發臨別之情。全文顯得內容完足,滴水不漏。

         自情感深厚言之,本文第六段是諸葛亮的自白,表明心跡,情感至為深厚,他說︰自己本是一介平民,在南陽耕種,暫存性命於亂世之中,不求高攀諸侯以取富貴。但先帝劉備卻不以我身份卑微而輕視,枉自屈駕,三顧我於廬之中,討論當時局勢,所以我非常感動,答應為先帝效勞。後來先帝在當陽

         附近被曹操打敗,我受任於敗軍之時,奉命於危急關頭,現在已有二十一年了。先帝又知我為人謹慎,臨終寄以國家大事付託。自己受命以來,早晚憂心嘆息,怕有所閃失,對不起先帝,所以五月渡過瀘水,平定了南方,現在是獎勵三軍、北伐曹魏之時,我願意竭盡駑鈍之綿力,攘除姦凶曹操,興復漢室。這是我應盡的責任啊。以上進言,有如家長對兒子的表白,情意深厚,令人動容。事實上,蜀主劉備與諸葛亮之關係非比尋常,劉備臨終時對諸葛亮謂︰「君才十倍曹丕,必能安國,終定大業。若嗣子可輔,輔之;如其不才,君可自取。」其意是希望諸葛亮能輔助劉禪,如果劉禪不濟,甚至可以取而代之,足見劉備對諸葛亮之信任。對此殊遇,諸葛亮亦以鞠躬盡瘁之誠回應,上面所述可見一斑。文中作者又謂︰「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;不效,則治臣之罪,以告先帝之靈」、「臣不勝受恩感激」、「今當遠離,臨表涕零,不知所言」俱見諸葛亮對蜀主劉備之情深意摯,並將之移於其子劉禪身上。

         本文說服力強,說理富於層次。諸葛亮寫此表的目的是為了安頓好後方,使他北伐曹魏時免卻後顧之憂,故他極希望後主能接受他的諸種建議。為達此目的,諸葛亮先說之以理,為他分析當時天下局勢︰「先帝創業未半,而中道崩殂;今天下三分,益州疲弊,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!」突顯蜀漢處於先帝已逝,天下三分,而蜀漢勢孤力弱的困境,使後主知機。同時他又將先漢興隆、後漢衰亡的史事作對比,寄望後主借古鑑今,親賢臣而遠小人,史事擺在眼前,後主自然易於接受諸葛亮的意見。以上是說之以理,作者繼而動之以情。表中十三次提及「先帝」,希望以父子之情感動後主。清人吳楚材、吳調侯就說︰「篇中十三引先帝,勤勤懇懇,皆根極至誠之言,自是至文。」這安排有三方面作用︰一是以劉備嚴父之威望,使後主甘於接納,自我警惕;二是勉勵後主繼承父志,復興漢室;三是暗示先帝創業艱辛,如今處於存亡階段,須謹慎守業。在文章較後部分,諸葛亮表明忠君愛國的心跡,謂自己本無志於政治,但因感激先帝知遇之恩,才決意出山為蜀漢效勞,且一直以來都竭盡所能,鞠躬盡瘁,以此打動後主,使其接受自己的勸導。由於諸葛亮對後主說之以理,又動之以情,使文章說服力大增,且先理後情,安排亦富於層次。就層次而言,寧勝初、韓恩蓮《析〈出師表〉的表達藝術》(《語文教學通訊》1998 年 5 月)一文認為《出師表》表達藝術高超,富於說服力,並將之歸納為三方面︰一是反復提及劉備的遺言、遺德、遺詔。二是從自身的經歷、體驗和感情說起,以自己忘身憂國的一腔忠貞來作為對後主的激勵。三是處處從「陛下」的帝業、威望、聲譽着想。二人之評可謂的論。

         語氣得體是本文另一特色。此文是臣下向皇帝所進的表,諸葛亮的目的是希望君主採納其意見,故行文要君主能聽進去。同時諸葛亮是丞相,劉備託孤時要求後主劉禪「以父事之」,視諸葛亮為父親;諸葛亮畢竟是臣下,因而兼有「臣」、「父」兩種身份。因而其中拿捏的方寸要非常準確,否則得罪皇帝則可招殺身之禍,太過卑微又失去效果,有失先帝所託。然而,從文中可見,這些要求作者都做得很好︰如「然侍衞之臣,不懈於內;忠志之士,忘身於外者,蓋追先帝之殊遇,欲報之於陛下也」一段,可謂不卑不亢、中含玄機。句中暗示,內外大臣之所以各安本份,並非因為後主劉禪英明有道,而純粹是他們出於對先帝殊遇之報答,這是對後主的警醒,着其克紹箕裘,同時也能安後主之心,因為此殊遇現在要「報之於陛下也」。又如「愚以為宮中之事,事無大小,悉以咨之,然後施行,必能裨補闕漏,有所廣益」之句,用「愚以為」、「必能」等字眼,是說自己認為如此做必定能有某些效果,而非用「陛下須悉以咨之」等命令語氣。再如「此悉貞良死節之臣,願陛下親之、信之,則漢室之隆,可計日而待也」之句,謂「願陛下」如此,「則……可計日而待也」,而非用「陛下須」、「否則」會有某種惡果的方式。以上三個例子,都很切合諸葛亮作為臣子的身份,措辭委婉,語氣恭敬,多用建議語式而非命令語式,這使後主很容易能接受。

         先帝既然着劉禪以父親般的禮數對待諸葛亮,故諸葛亮對劉禪亦酌量用上父子般的用語,都做得恰如其分。如「誠宜開張聖聽,以光先帝遺德,恢弘志士之氣;不宜妄自菲薄,引喻失義,以塞忠諫之路也」之句,乃是劉禪之教導,予其治國之方,但作者並無恃憑先帝之命嚴厲其辭,而說「誠宜」、「不宜」,使後主易於接受。又如「陛下亦宜自謀,以諮諏善道,察納雅言,深追先帝遺詔。臣不勝受恩感激。今當遠離,臨表涕零,不知所言」之句,作者除用「亦宜」等「宜」字字眼外,還說「臣不勝受恩感激」,感謝後主能聽其建議,又離別之際,對表哭泣,感慨非常,故有「不知所言」之自責語,使聽者劉禪對諸葛亮之建議難以推辭。以上二例,是近於對兒子的勸勉叮嚀,親切誠懇。難怪清人浦起龍在《古文眉詮》中謂︰「其聖賢氣象兼骨肉恩情,似老家人出外,叮嚀幼主人,言言聲淚兼並。」約言之,從語氣上,諸葛亮此表既能做到啟發誘導,又不失君臣之禮;既將時局狀況、建議主張講述清楚,又不會使後主不悅;既沒有老氣橫秋之議論,又不會低聲下氣地應對了事。可謂極之得體。

         本文結構謹嚴。徐余、周洲《忠義深情寄翰墨——談諸葛亮的〈出師表〉》(見《古典散文名作賞析》)一文認為本文有行文結構嚴謹之特色,文章從以下數方面說明︰其一,「誠宜開張聖聽」一段是由勢入理,起筆崢嶸,其從形勢敍起,能起振聾發聵的作用,激發後主繼承遺志的感情。其二,由主而次,肌理縝密。先說最重要的開張聖聽建議,次而是執法公平,再次是善用人才,最後是親賢臣、遠小人,如此主次分明,先後有序,使聽者容易受到啟發。其三,由近及遠,思路開闊。由目前親賢遠佞的建議說到西漢由此而興盛、東漢因親佞遠賢而衰亡,由此借古鑒今,經緯成文。其四,由人到己,文勢跌宕。此處由上文的論形勢、論開言納諫、論執法公平、論善用人才、論親賢遠佞,講到自己,使文勢波瀾起伏。其五,由敍而誓,推向高潮。意思是第六段敍述自己二十一年來為蜀漢效勞、先帝託孤等心情,表明北定中原之決心。進而「興復漢室,還於舊都。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」則是誓的部分。約言之,前面的進言,是為了保證有出師之條件,中間敍事,是說明自身具有出師條件,至此二線歸一,提出宜乎出師之主張。其六,歸納前意,總結全篇。第七段「臣本布衣」一段及末段是表明興復漢室的決心,「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;不效,則治臣之罪,以告先帝之靈」是作者自誓,「若

         無興德之言,則責攸之、禕、允等之慢,以彰其咎」則是對眾賢臣的要求,「陛下亦宜自謀,以諮諏善道,察納雅言,深追先帝遺詔」則是對後主的要求,總體仍是回綰前文「開張聖聽」的意見。由上述可知,前文敍事、說理、抒情俱無所不包,而井然有序,足稱結構謹嚴。

         或有質疑第六段「臣本布衣」一段似是枝節,與前文關係不大,其實這是似離實接、嶺斷雲連之章法結構。此段與上文貌分而實合,從佈局上,此段緊接親賢遠佞而來,諸葛亮固然自視為賢臣,而由他人、由後主而說到自己也是自然不過之安排。從內容上,為免姦臣惑主,諸葛亮也有需要將自己的心跡表露清楚。《三國志.蜀志.董允傳》載︰「後主漸長大,愛宦人黃皓。」而黃皓「便僻佞慧,欲自容入」,足見諸葛亮此表是有所指的,而此段安排正為此而發。加上此段自述生平、心跡,本就有欲打動後主,使其接納意見之意,故不可或缺。由此足見出文章佈局之嚴密程度。

         本文的文字相當淺白。全篇看來,基本上是很淺近的文言,甚少艱深用字、亦不用典,明白如話。如上文提及內容上「情感深厚」特色時所及「臣本布衣」一段文字就淺近非常,且看「臣本布衣,躬耕於南陽,苟全性命於亂世,不求聞達於諸侯。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顧臣於草廬之中,諮臣以當世之事;由是感激,遂許先帝以驅馳」一段,毫無藻飾,一看便懂。而能夠造就此種效果,實在又因為諸葛亮所說皆真厚無隱之心底話有關,與上文所深之「情感深厚」之內容特色是分不開的。難怪明人孫月峰評此為曰︰「真實事情,全無藻飾。」明人郭明龍則謂︰「忠義自肺腑流出。古樸真率,字字滴淚。與日月爭光,不在文章蹊徑論也」。清人王維屏評此文亦謂︰「明白剴切中,百轉千回。」

         本文以古文寫成,詞藻樸素,其中亦不乏對偶之句,散中有駢,這是自然之筆法,乃中國文字獨有之對稱美所造成。如第一段「然侍衞之臣,不懈於內;忠志之士,忘身於外者」,又如第五段「親賢臣,遠小人,此先漢所以興隆也;親小人,遠賢臣,此後漢所以傾頹也」,其他如第六段「南方已定,兵甲已足」、「獎率三軍,北定中原」、「庶竭駑鈍,攘除姦凶」、「興復漢室,還於舊都」,第七段「諮諏善道,察納雅言」俱是寬對。如此,散文中摻入對偶句,散句以樸詞淡藻為之,駢句又順其自然、不求雕飾、不刻意求工,遂使全文天真自然,毫不造作,顯現樸素雅淡之文風。

         總言之,本文內容、技巧俱妙,難怪劉勰《文心雕龍》謂︰「孔明之辭後主,志盡文暢……表之英也。」此確是的評。

2474 4267

Copyright © Beacon College. All rights reserved.

免責聲明   |   精英匯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成員 (上市編號:1775)   |   O/B Beacon College Ltd. 遵理學校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