勸學(節錄)

網上收聽

勸學(節錄) 荀子

          君子曰 1︰學不可以已 2。青,取之於藍 3,而青於藍 4;冰,水為之,而寒於水。木直中繩 5,輮 6 以為輪,其曲中規 7;雖有槁暴 8、不復挺 9 者,輮使之然也。故木受繩 10 則直,金就礪 11 則利,君子博學而日參省 12 乎己,則知 13 明而行 14 無過矣。

          吾嘗終日而思矣,不如須臾 15 之所學也;吾嘗跂 16 而望矣,不如登高之博見也。登高而招,臂非加長也,而見者遠。順風而呼,聲非加疾 17 也,而聞者彰 18。假輿馬者 19,非利足 20 也,而致 21千里;假舟楫 22者,非能水 23也,而絕 24江河。君子生非異 25也,善假於物 26 也。

         積土成山,風雨興焉 27;積水成淵 28,蛟龍 29 生焉;積善成德,而神明自得,聖心備焉 30。故不積跬步 31,無以至千里;不積小流,無以成江海。騏驥 32 一躍,不能十步;駑馬十駕 33,功在不舍 34。鍥 35 而舍之,朽木不折;鍥而不舍,金石可鏤 36。螾 37無爪牙之利,筋骨之強,上食埃土 38,下飲黃泉,用心一也。蟹六跪而二螯 39,非蛇蟺 40 之穴無可寄託者,用心躁 41 也。

一、作者簡介

          荀子是戰國時人,其生卒年月,已不可確考。荀子本為趙人(即今河北省南部),後游學於齊(即今山東省東部)。仕齊而三為祭酒,被讒適楚(即今湖北省南部)。仕楚被讒,兩為蘭陵令。春申君死而廢。退而著述,卒葬於蘭陵(即今山東省臨沂市蒼山縣)。

二、背景資料

          《荀子》一書,後世多以為是荀子及其弟子之作;然本書內容雜亂,又多錯簡,疑竇甚多,胡適《中國哲學史大綱》就直指為「後人雜湊成的」。荀子主張性惡,認為「善」非與生俱來,乃後天學習的成果。「人之性惡,其善者偽也。」(《性惡》)楊倞注︰「偽者,為也。」即是「人為」之意。其說人性本惡,及其知道行善,是後天改造結果,即是通過教育,學習禮義法度,終而使之向善。故曰︰「凡禮義者,是生於聖人之偽,非故生於人之性也。」「故聖人化性起偽,偽起而生禮義,禮義生而制法度。然則禮義法度者,是聖人之所生也。」透過後天學習禮義法度,就能將本性之惡驅除,終而為善。因此,荀子注重禮法教育,個人修養。「禮者,法之大分,類之綱紀。」(《勸學》)禮法並非抽象存在,禮法是要由人行使出來,方為禮法。「故法不能獨立,類不能自行;得其人則存,失其人則亡。法者,治之端也;君子者,法之原也。」(《君道》)禮法要靠人而存,人格完善就顯得重要了。故《勸學》、《修身》、《性惡》、《君子》諸篇,反復強調個人修養,強調個人本質之重要。

          人格修養,荀子立足於以見聞為主之「外在經驗」,與孟子由內省而把握之「內在經驗」不同。《儒效》曰︰「不聞,不若聞之;聞之不若見之;見之不若知之;知之不若行之;學至於行之而止矣。行之,明也。」又曰︰「不聞不見,則雖當,非仁也。其道百舉而百陷也。」所謂「外在經驗」,就是通過見聞,學習知識、禮義,故荀子特別重視學習。

三、注釋

1. 君子曰︰《荀子》全書三十二篇,獨本篇以「君子曰」三字領起。
2. 已︰停止。停頓不前之意。
3. 青,取之於藍︰青︰靛青色顏料。藍︰草名,亦稱蓼藍,其葉可製作顏料。《說文》曰︰「藍,染青艸也。」意謂靛青色乃從藍草提取出來。
4. 青於藍︰青︰當作「精」。蓋「青」與下文「寒」為對文。當為「精」之誤字或借字。精,粹美。意謂靛青之色,較藍草之色為粹美。楊倞注曰︰「以喻學則才過其本性也。」
5. 木直中繩︰中︰動詞,合於。○粵 [眾],[zung3];○漢 [zhònɡ]。繩︰墨線。木工以之取直。意謂木性本直,合於繩墨。
6. 輮︰屈曲。輮、揉,二字古通用。鄭玄《考工記》注曰︰「揉,謂以火槁之。」即以火屈木,使其彎曲。○粵 [由],[jau4];○漢 [róu]。
7. 規︰圓規。
8. 槁暴︰以火焙乾。槁︰借為「熇」。《說文》曰︰「熇,火熱也。」即今所謂烤。暴︰王先謙本作「曓」。曓,乾。
9. 挺︰挺直。
10. 受繩︰經過墨繩校正。
11. 金就礪︰金︰指刀劍。礪︰磨刀石。郭璞《山海經》注曰︰「砥礪,磨石也。精曰砥,粗曰礪。」
12. 參省︰檢查反省。參︰檢驗。○粵 [攙],[caam1];○漢 [cɑ̄n]。省︰察、反省。○粵 [醒],[sing2];○漢 [xǐnɡ]。楊倞注︰「參,同三」。參省乎己,即《論語》曾子曰「日三省吾身」之意。
13. 知︰同「智」,智慧。
14. 行︰行為。
15. 須臾︰片刻。
16. 跂︰舉足,即提起腳後跟。○粵 [企],[kei5];○漢 [qì]。
17. 疾︰高急、快速。借指聲音宏亮。
18. 彰︰明顯、顯著。清楚之意。
19. 假輿馬者︰假︰假借,憑藉、利用之意。輿︰泛指車輛。
20. 利足︰行走快速之意。
21. 致︰達到。
22. 楫︰船槳。《說文》曰︰「楫,舟櫂也。」櫂,即今「棹」字。○粵 [接],[zip3];○漢 [jí]。
23. 能水︰耐水,即水性好。能︰古同「耐」,承受得住。
24. 絕:作動詞用,橫渡。《廣雅》曰︰「絕,渡也。」
25. 生非異︰即與眾人同。生:同「性」。
26. 善假於物︰善於借助和利用外在事物。物︰外物。即今所謂「客觀條件」。
27. 積土成山,風雨興焉:泥土堆積起來成了山,風雨就從這裏發生了。古代有山吐雲納霧之說。
28. 淵︰深淵,深水之處。
29. 蛟龍︰蛟龍為二物,居深水中。蛟可發洪水,龍能興雲雨。
30. 神明自得,聖心備焉︰不斷地做好事以修養個人品德,就自然能得到高超的智慧,也就具備了聖人的精神境界。神明︰最高的智慧。自得:自然達到。
31. 跬步︰跬,同「蹞」,半步。一足舉一次為一蹞,兩足各舉一次為一步。跬︰○粵 [頍],[kwai2];○漢 [kuǐ]。
32. 騏驥︰駿馬。
33. 駑馬十駕︰駑馬︰鈍馬。十駕︰十日之程。
34. 舍︰同「捨」,捨棄。下同。
35. 鍥︰刻。○粵 [揭],[kit3];○漢 [qiè]。
36. 鏤︰刻。○粵 [漏],[lau6];○漢 [lòu]。
37. 螾︰同「蚓」,即蚯蚓。
38. 埃土︰塵土。
39. 蟹六跪而二螯︰跪︰足 。 螯 ︰ 蟹 首 上 如 鉞 者 , 即 蟹 鉗 。 ○粵 [ 熬 ] ,[ngou4];○漢 [ɑ́o]。《說文》曰︰「蠏,有二敖、八足、旁行,非蛇鮮之穴無所庇。」「六」當作「八」。《大戴禮記‧勸學》亦作「蟹二螯八足」。《爾雅翼》曰︰「蟹八跪而二螯,八足折而容俯,故謂之跪。兩螯倨而容仰,故謂之敖。」
40. 蛇蟺︰蛇︰「鮀」之誤字或借字。《說文》曰︰「鮀,鮎也。」蟺︰同「鱓」,今作「鱔」。鮀、鱔均在泥土中作穴以居。
41. 躁︰浮躁,不專心。

四、賞析重點

          《論語》重「學」,開篇即說「學而時習之」;《荀子》開篇亦言「勸學」。勸學者,勉學也。荀子何以勸學?蓋讀書的目的,在為聖人。聖人之方,在於讀書。《勸學》曰︰「學惡乎始?惡乎終?曰︰其數則始乎誦經,終乎讀禮;其義則始乎為士,終乎為聖人。」荀子認為讀書學習,吸收知識,目的在於成為「賢人聖哲」。至於為聖之方,以學為始,以行為終。此即《中庸》所謂「博學之、審問之、慎思之、明辨之、篤行之」,就是將客觀外在知識,化為內在行為修養,然後才可以為聖為賢。荀子言「禮義之統」,其意在此。

          荀子文章,善於立論。本文提出後天之學成就完美人格的論點,並從治學態度、途徑、方法展開論述,說明為學之重要。全篇緊扣主題,層層分析;雖旁徵博引,仍緊抱「為學」之主題不放,可謂善於立論。荀子善於以簡單比況,引物連類,設喻說理。這除了能具體地說明抽象之道理,更能增加語言趣味。本文寓理於比,然後作結,開篇提出「學不可以已」,這既是本段論點,也是全文中心論題。荀子連用五個比喻,作形象說明。前兩個比喻「青」與「冰」,其共性在質變,寓學習足以改變本性;中間以「揉以為輪」作比,說明後天之改造作用,從而將學習造就人才之說,再推進一步;然後用「木受繩則直」、「金就礪則利」兩個比喻,得出「博學」與「修身」,乃是改造人材關鍵之結論,收束上文,並回應首句論點;問題層層深入,富有邏輯。次段先比後議,反復說明學習方法,要懂得善用外物,就能事半功倍。荀子先以「跂而望」比喻「終日以思」,說明只是空想而無行動是不行的;以「登高博見」比喻「須臾之學」,說明只要肯學,就能解決問題;又用「登高而招」、「順風而呼」、「輿馬」、「舟楫」為喻,言借助外物,就能見者遠,聞者彰,至千里矣。通過不同比喻,反復說明,道理縱然複雜,亦能明白曉喻。末段連用六個比喻,構成三組對比,而各有側重。以「騏驥」與「駑馬」對比,說明知識累積,不在於先天質素之優劣,而在於後天努力之多少;以「鍥而舍之」與「鍥而不舍」對比,說明持之以恆,方能有成;以「螾」與「蟹」對比,說明專心一志,方能將勤補拙。「積」與「壹」,是荀子之重要概念,所以對比博喻,深入淺出,以作說明。

          華夏文字,自然成對。《文心雕龍‧麗辭》云︰「造化賦形,支體必雙,神理為用,事不孤立。夫心生文辭,運裁百慮,高下相須,自然成對。」本文奇偶適變。有對偶整齊者,句駢字偶,厚重典雅,例如「木受繩則直,金就礪則利。」「吾嘗終日而思矣,不如須臾之所學也;吾嘗跂而望矣,不如登高之博見也。」「登高而招,臂非加長也,而見者遠。順風而呼,聲非加疾也,而聞者彰。」「假輿馬者,非利足也,而致千里;假舟楫者,非能水也,而絕江河。」「不積跬步,無以至千里;不積小流,無以成江海。」「鍥而舍之,朽木不折;鍥而不舍,金石可鏤。」有對偶錯落者,以不整齊之句式,而為齊整之對偶,音節、文氣顯得錯落有致,例如「青,取之於藍,而青於藍;冰,水為之,而寒於水。」有似對非對者︰「螾無爪牙之利,筋骨之強,上食埃土,下飲黃泉,用心一也。蟹六跪而二螯,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,用心躁也。」意思成對,而文字不兩兩相對;文字更為疏宕,變化莫測。

          《文心雕龍‧麗辭》又云︰「反對為優,正對為劣。」「反對者,理殊趣合者也。」「騏驥一躍,不能十步;駑馬十駕,功在不舍。」以騏驥駑馬為對,言能至千里者,在於決心毅力,不在天賦資質。「鍥而舍之,朽木不折;鍥而不舍,金石可鏤。」以朽木金石相形,言後天努力之重要。「螾無爪牙之利,筋骨之強,上食埃土,下飲黃泉,用心一也。蟹八跪而二螯,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,用心躁也。」蚯蚓螃蟹,天生形體,似判強弱;然成效各異者,後天能否專注也。以上三例皆以相反之事,互相映襯,而收相反相成之效,所謂「理殊趣合」者也。

          文之有麗辭,本於自然,蓋非刻意為之。蓋凝重多出於偶,流美多出於奇。體雖駢,必有奇以振其勢;雖散,必有偶以植其骨;儀厥錯綜,致為微妙。荀子本在立意,並非刻意為文,而妙手偶得,文章奇偶之法,錯綜之妙,兼而有之。

2474 4267

Copyright © Beacon College. All rights reserved.

免責聲明   |   精英匯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成員 (上市編號:1775)   |   O/B Beacon College Ltd. 遵理學校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