岳陽樓記

網上收聽

岳陽樓記 范仲淹

        慶曆四年 1春,滕子京 2謫守巴陵郡 3。越明年 4,政通人和 5,百廢具 6 興。乃重修岳陽樓,增其舊制,刻唐賢、今人 7 詩賦於其上;屬 8 予作文以記之。

        予觀夫巴陵勝狀 9,在洞庭一湖。銜遠山 10,吞長江,浩浩湯湯11,橫無際涯;朝暉夕陰,氣象萬千。此則岳陽樓之大觀 12也,前人之述備 13矣。然則北通巫峽 14,南極瀟湘 15,遷客騷人 16,多會於此,覽物之情,得無異乎?

        若夫霪雨霏霏 17,連月不開;陰風怒號 18,濁浪排空 19;日星隱耀,山岳潛形;商旅不行,檣傾楫摧 20;薄暮冥冥 21,虎嘯猿啼。登斯樓也,則有去國 22 懷鄉,憂讒畏譏,滿目蕭然 23,感極而悲者矣。

        至若春和景明 24,波瀾不驚 25,上下天光,一碧萬頃;沙鷗翔集 26,錦鱗游泳,岸芷汀蘭 27,郁郁青青 28。而或長煙一空 29,皓月千里,浮光躍金 30,靜影沉璧 31;漁歌互答,此樂何極!登斯樓也,則有心曠神怡 32,寵辱皆忘 33,把酒臨風 34,其喜洋洋 35者矣。

        嗟夫!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36,或異二者之為 37。何哉?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 38。居廟堂之高 39,則憂其民;處江湖之遠 40,則憂其君。是進亦憂,退亦憂,然則何時而樂耶?其必曰︰「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」歟!噫!微斯人 41,吾誰與歸 42

  一、作者簡介

范仲淹(公元 989 – 1052),字希文。出身孤貧,然早有澄清天下之志。通經致用,學以濟世;摒棄浮華,兼資文武。二十七歲舉進士第,為廣德軍司理參軍。慶曆年間,因思改革積弊,奏陳十事,旨在澄清吏治、強兵富民、修明治政,史稱「慶曆革新」,惜為呂夷簡所阻,遂無功沮罷,其後出貶鄧州,復徙杭州、青州。仁宗皇祐四年卒,年六十四,諡文正。有《范文正公集》傳世。

二、背景資料

        滕子京(公元 990 – 1047),名宗諒,河南人。與范仲淹同科進士。仁宗天聖七年(公元 1029),范、滕等上疏,喻太后還政仁宗。太后怒,貶范出河中府(今山西永濟縣)通判,滕遠謫邵武知州。

        范、滕既屬同年,且氣類相投,登第後,嘗共遊青陽、九華山;後復以上疏論政致謫,友情彌篤。滕子京才高負氣,仲淹對之極為推崇。子京仕途不順,官位雖止天章閣待制,而有治民之方。王辟之《澠水燕談錄》更謂「滕子京謫巴陵,治最為天下第一。」

        司馬光《涑水紀聞》記載,滕子京因為「用公使錢無度」,被貶為岳州知州。翌年,滕子京重修岳陽樓。修畢,乞序於范仲淹。本文寫於慶曆六年(公元 1046)。當時范出知鄧州,是序之作,既記岳陽樓,亦抒鬱結之情,述其平生志向,自勉自勵。再者,本文又為箴規滕子京而作。滕子京性情中人,悲喜失節;既傷身心,亦損公務。范仲淹乃以憂樂之道勸慰之。

        岳陽樓在今湖南岳陽,即舊城西門城樓,是千古名樓。千年之間,久歷滄桑,岳陽樓屢毀屢修。有史可稽者,修葺三十多次。據汪曾祺描述,岳陽樓「為四柱、三層、盔頂的純木結構。主樓三層,高十五米,中間以四根楠木巨柱從地到頂承荷全樓大部分重力,再用十二根寶柱作為內圍,外圍繞以十二根簷柱,彼此牽制,結為整體,全樓純用木料構成,逗縫對榫,沒用一釘一鉚,一塊磚石。樓的結構精巧,但是看起來端莊渾厚,落落大方,沒有搔首弄姿的小家氣。在煙波浩淼的洞庭湖上很壓得住,很有氣魄。」

三、注釋

1. 慶曆四年︰即公元 1044 年。慶曆:宋仁宗年號。
2. 滕子京︰名宗諒(公元 990 – 1047)。與范仲淹同科進士。費公錢而謫貶岳州,在任期間重修岳陽樓。事見《宋史‧卷三零三‧滕宗諒傳》。
3. 謫守巴陵郡︰貶官為岳州知州。謫︰貶謫、貶官。守︰太守之簡稱,此處作動詞用,指出任為太守。巴陵郡:即岳州,今岳陽市。
4. 越明年:過了第二年。越︰過了。
5. 政通人和:政事順利,人民和樂。
6. 具︰同「俱」,全部。
7. 唐賢、今人:唐賢:唐代先賢如張九齡、杜甫、韓愈等。今人:當世名人如呂端、夏竦等。
8. 屬︰同「囑」。囑咐。
9. 勝狀︰即指美景。勝︰美。狀︰狀貌、形勢。
10. 銜遠山:銜:即「啣」,像張開口含着與岳陽樓遙遙相對的君山。
11. 浩浩湯湯︰湯湯︰水大貌。○粵 [商],[soeng1];○漢 [shɑ̄nɡ]。
12. 大觀:盛大壯觀的景象,或謂指景觀的大概情況。
13. 備︰完備、詳盡。
14. 巫峽︰屬長江三峽,位四川巫山縣,於洞庭湖西北方向。
15. 瀟湘︰瀟︰瀟水。湘︰湘水。於湖南境內,向北流入洞庭湖。
16. 遷客騷人︰遷︰遷謫。遷客:被貶謫的官吏。騷︰《離騷》簡稱。蓋屈原憂愁憂思而作《離騷》。騷人︰即是詩人,或指仕途失意之文人。
17. 霪雨霏霏︰霪︰同「淫」,過量。霪雨︰久雨。霏霏︰雨線細密貌。
18. 怒號︰風聲激越。怒︰強勁貌。號︰呼嘯。○粵 [豪],[hou4];○漢 [hɑ́o]。
19. 排空:沖向天空
20. 檣傾楫摧︰船隻翻覆沉沒。檣︰船桅。○粵 [牆],[coeng4];○漢 [qiɑ́nɡ]。傾︰傾側。楫︰船槳。○粵 [接],[zip3];○漢 [jí]。摧︰摧毀。
21. 薄暮冥冥︰薄:逼近。冥︰昏暗貌。○粵 [名],[ming4];○漢 [mínɡ]。
22. 去國︰離開京城,指遠謫。去︰離開。國︰指國都,即京師。
23. 蕭然︰蕭條冷落。
24. 景明︰日光照耀。景︰日光。
25. 波瀾不驚︰言湖面平靜無波。
26. 翔集︰翔︰飛翔。集︰聚集、棲息。
27. 岸芷汀蘭︰芷、蘭︰香草。汀︰小洲。
28. 郁郁青青︰郁郁︰意謂湖岸和小洲上長滿芷蘭等香草。青青︰花葉茂盛貌。
29. 長煙一空︰空中水氣,頓時消散。長煙︰空中水氣。空︰消散。
30. 浮光躍金︰浮光︰月光浮於水面之上。躍︰跳動。躍金︰如金線般躍動。
31. 靜影沉璧︰月光倒影如白玉之沉於湖中。影︰月影。璧︰白玉。
32. 心曠神怡︰曠︰開朗。怡︰悅樂。
33. 寵辱︰寵︰得寵。辱︰受辱。《老子‧十三章》︰「寵辱若驚,貴大患身,何謂寵辱若驚?寵為上,辱為下,得之者驚,失之者驚,是謂寵辱若驚。」本句反用《老子》之意。
34. 把酒臨風︰把︰持。臨︰對。
35. 洋洋︰自得之貌。
36. 古仁人之心:古代那些品德高尚、憂國憂民的賢人的仁者心態。
37. 或異二者之為︰或︰或許。異︰不同。二者之為,指上述因景色慘淡「感極而悲」和因景色秀美而「其喜洋洋」兩種表現。
38. 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︰此句互文見義,意謂不以外物變化之悲喜以為悲喜,又不以一己際遇以為悲喜。
39. 廟堂之高︰意謂高高在上之朝廷。廟堂︰朝廷。
40. 江湖之遠︰意指遠離富貴。江湖︰指隱居之所。
41. 微斯人︰微︰無、沒有。斯人:這樣的人,指前面所說的「古仁人」,「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」者。
42. 吾誰與歸︰即「吾與誰歸」的倒裝句。歸︰效法、依歸。

四、賞析重點

        本篇結構嚴謹。首段言作記之緣由。「謫守」二字是一篇眼目,慨嘆仕途失意。「政通」二句,在題前點一層,指出滕子京治理有方,立言得體。著此二句,方入修樓,有步驟。最後點出滕子京囑咐作記。

        次段撇開岳陽樓之勝概。予觀夫句,言己對岳陽樓的看法。在洞庭湖句,點出洞庭。含遠山四句狀湖,「朝暉夕陰」二句,包括下文諸景。此言景之常地,下開景之變,景之佳,皆由此出。接以「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」一語鎖住,如此方是記樓,而非讚湖。前人之述句,回應前刻唐賢句,岳陽樓大觀,已盡前人詩賦之中,不必重述。故用此句撇開轉下。遷客騷人,暗指謫守,回應上文;覽物之情,鎖結洞庭,開下兩段。

        三段言覽物之悲者。「若夫」十句,從氣象萬千中,先發出一段陰慘之景。「去國懷鄉」四句,是一種覽物之情。伏下不以己悲句,生出憂字。此言憂己,帶出下文憂君憂民之別。

        四段言覽物而喜者。「至若」十四句,從氣象萬千中,寫到春光明媚之景。「心曠神怡」四句,又是一種覽物之情。伏下文不以物喜句,生出樂字。反襯滕子京之貶謫。

        五段正意作結,點出「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」的主旨。予嘗求句,提出古仁人,並為滕子京箴規。「或異二者」句,「異」字回應上文,更推出一層。「居廟堂,處江湖」四句,明言所謂古仁人之心。「憂樂」二語,是全文關鍵。居高憂民,是進;處遠憂君,亦是憂民,是退。無論進退,始終都是以民為先。高遠進退,雖然並寫;言高言進,是襯筆,言遠言退,方為正意。規勸子京,應以處遠知退為警惕,不忘人民。寫來語意渾融無迹。上接應「遷客騷人」,下開「微斯人」句,箴規自勵,一齊揭出,筆力萬鈞。

        本文立言得體,分寸適宜。岳陽樓,是遊賞之地;滕子京,係貶謫之人;重修費,乃國家公帑。滕子京既坐靡費公錢,謫守岳州;而今又擴建修築供賞玩的岳陽樓,當時言論熾熱,滕子京此舉,無異投毫羽於洪鑪;復求范仲淹作文以記,不啻火上加油,更招物議。此文之作,臨深履薄,措辭謹慎,絲毫放鬆不得。若誇其建樓之功勞,輪奐之美,則靡費之前科,必遭攻擊,難免再受貶謫。苟譽其政績之卓越,潤澤之深,則仁宗之詔責,有司之彈劾,豈為失察,而有賞罰不明之譏。是文之作,動輒得咎。兩難之間,實難措辭。

        范仲淹舉重若輕,文章開頭,即以「越明年,政通人和,百廢具興」數語,輕輕帶過,即入重修岳陽樓事。下筆雖輕,卻是力發千鈞。越明年,言其成效之速;政通,言其政令之行;人和,言其上下之洽;百廢具興,言其對之準繩,下藥之正確。而「政通人和,百廢具興」八字,祇是印象概括,輕輕道出,毫無誇功之意、標榜之情;更有知所後先,先公後私之心。為才大自負,為眾所嫉之滕子京,立於不敗之地。

        范仲淹未嘗至岳州,《岳陽樓記》是對《洞庭晚秋圖》而寫,故用虛寫手法。虛景必先有意。立意之法,在悲喜相生。中間鋪排兩段,一段寫悲,一段寫喜。悲景敍悲情,樂景敍樂情。自然風景,本無哀樂;然人心所同,各賦悲喜。春生夏長,生機勃發,見之則喜;秋冬肅殺,天地陰閉,感之而悲;是人情之常也。「若夫霪雨霏霏」一段,全是悲景,而有「感極而悲」之情。「至若春和景明」一段,全是樂景,遂有「其喜洋洋」之意。再由情緒之悲喜,推出下文理智之憂樂,最終歸結於「憂國憂民」。由景入情,由情至理,愈唱愈高。過珙《古文釋義新編》曰︰「首尾布置與中間狀物之妙,不可及矣。尤妙在入後憂樂一段,見得惟賢者而後有真憂,亦惟賢者而後有真樂。樂不以憂而廢,憂不以樂而忘。」

        本文憂樂先後之意,脫胎經義。唐文治《國文經緯貫通大義》曰︰「首段以『覽物之情得無異乎』,開出憂樂二意。中間一段憂,一段樂,末段以『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』作封鎖。浩然正大之氣,隱躍行間;而才鋒絕不外露,格局自然整嚴,望而知為端人正士之文。雖不能至,心向往之矣。先天下之憂一句,實隱用孟子『樂以天下,憂以天下』之意,而造語則更深一層。此可悟襲古變化之法。」

2474 4267

Copyright © Beacon College. All rights reserved.

免責聲明   |   精英匯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成員 (上市編號:1775)   |   O/B Beacon College Ltd. 遵理學校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