廉頗藺相如列傳(節錄)

網上收聽

廉頗藺相如列傳(節錄) 司馬遷

廉頗者,趙之良將也。趙惠文王十六年 1,廉頗為趙將伐齊 2,大破之,取陽晉,拜為上卿 3,以勇氣聞於諸侯。藺相如者,趙人也,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 4

          趙惠文王時,得楚和氏璧 5。秦昭王聞之,使人遺 6 趙王書,願以十五城請易璧。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:欲予秦,秦城恐不可得,徒見欺 7;欲勿予,即患秦兵之來。計未定,求人可使報秦者 8,未得。宦者令繆賢曰:「臣舍人藺相如可使 9。」王問:「何以知之?」對曰:「臣嘗有罪,竊計欲亡走燕 10,臣舍人相如止臣,曰:『君何以知燕王?』臣語 11 曰:『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 12,燕王私握臣手,曰「願結友。」以此知之,故欲往。』相如謂臣曰:『夫趙彊而燕弱,而君幸於趙王 13,故燕王欲結於君。今君乃亡趙走燕,燕畏趙,其勢必不敢留君,而束君歸趙矣 14。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 15,則幸得脫矣。』臣從其計,大王亦幸赦臣。臣竊以為其人勇士,有智謀,宜可使。」於是王召見,問藺相如曰:「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,可予不 16?」相如曰:「秦彊而趙弱,不可不許。」王曰:「取吾璧,不予我城,奈何?」相如曰:「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,曲 17 在趙;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,曲在秦。均之二策 18,寧許以負秦曲 19。」王曰:「誰可使者?」相如曰:「王必無人 20,臣願奉璧往使21。城入趙而璧留秦;城不入,臣請完璧歸趙 22。」趙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。

          秦王坐章台見相如 23,相如奉璧奏秦王 24。秦王大喜,傳以示美人及左右 25,左右皆呼萬歲。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,乃前曰:「璧有瑕 26,請指示王。」王授璧,相如因持璧,卻立 27,倚柱,怒髮上衝冠 28,謂秦王曰:「大王欲得璧,使人發書至趙王,趙王悉召羣臣議,皆曰:『秦貪,負其彊 2 9,以空言求璧,償城恐不可得』。議不欲予秦璧。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30,況大國乎!且以一璧之故逆彊秦之驩 31,不可。於是趙王乃齋戒 32 五日,使臣奉璧,拜送書於庭 33。何者?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34。今臣至,大王見臣列觀 35,禮節甚倨 36;得璧,傳之美人,以戲弄臣。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,故臣復取璧。大王必欲急 37 臣,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!」相如持其璧睨 38 柱,欲以擊柱。秦王恐其破璧,乃辭謝固請 39,召有司案圖 40,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 41。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 42,實不可得,乃謂秦王曰:「和氏璧,天下所共傳寶也 43。趙王恐,不敢不獻。趙王送璧時,齋戒五日,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,設九賓於廷 44,臣乃敢上璧。」秦王度之,終不可彊奪45,遂許齋五日,舍相如廣成傳 46。相如度秦王雖齋,決負約不償城,乃使其從者衣褐 47,懷其璧,從徑道亡 48,歸璧於趙。

          秦王齋五日後,乃設九賓禮於廷,引趙使者藺相如。相如至,謂秦王曰:「秦自繆公 49 以來二十餘君,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 50。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,故令人持璧歸,間至趙矣 51。且秦彊而趙弱,大王遣一介 52 之使至趙,趙立奉璧來;今以秦之彊而先割十五都予趙,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?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,臣請就湯鑊 53。唯大王與羣臣孰計議之 54!」秦王與羣臣相視而嘻 55。左右或欲引相如去56,秦王因 57 曰:「今殺相如,終不能得璧也,而絕秦趙之驩,不如因而厚遇之 58,使歸趙,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59!」卒廷見相如 60,畢禮而歸之。相如既歸,趙王以為賢大夫,使不辱於諸侯 61,拜相如為上大夫 62。秦亦不以城予趙,趙亦終不予秦璧。

          其後秦伐趙 63,拔石城 64。明年,復攻趙,殺二萬人。秦王使使者告趙王,欲與王為好會於西河外澠池 65。趙王畏秦,欲毋行 66。廉頗、藺相如計曰:「王不行,示趙弱且怯也。」趙王遂行,相如從。廉頗送至境,與王訣曰 67:「王行,度道里會遇之禮畢 68,還,不過三十日。三十日不還,則請立太子為王,以絕秦望。」王許之,遂與秦王會澠池。秦王飲酒酣 69,曰:「寡人竊聞趙王好音,請奏瑟 70。」趙王鼓瑟。秦御史前書曰 71:「某年月日,秦王與趙王會飲,令趙王鼓瑟。」藺相如前曰:「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,請奏盆缻秦王 72,以相娛樂。」秦王怒,不許。於是相如前進缻,因跪請秦王。秦王不肯擊缻。相如曰:「五步之內,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 73!」左右欲刃相如 74,相如張目叱之,左右皆靡 75。於是秦王不懌 76,為一擊缻。相如顧 77 召趙御史書曰:「某年月日,秦王為趙王擊缻。」秦之 羣臣曰:「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 78。」藺相如亦曰:「請以秦之咸陽 79 為趙王壽。」秦王竟酒 80,終不能加勝於趙。趙亦盛設兵以待秦,秦不敢動。

          既罷歸國,以相如功大,拜為上卿,位在廉頗之右 81。廉頗曰:「我為趙將,有攻城野戰之大功,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 82,而位居我上,且相如素賤人 83,吾羞,不忍為之下 84。」宣言曰:「我見相如,必辱之。」相如聞,不肯與會。相如每朝時,常稱病,不欲與廉頗爭列 85。已而 86 相如出,望見廉頗,相如引車避匿 87。於是舍人相與諫曰:「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 88,徒慕君之高義也 89。今君與廉頗同列,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,恐懼殊甚,且庸人尚羞之,況於將 相乎!臣等不肖 90,請辭去。」藺相如固止之,曰:「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91?」曰:「不若也 92。」相如曰:「夫以秦王之威,而相如廷叱之,辱其羣臣,相如雖駑 93,獨畏廉將軍哉?顧 94 吾念之,彊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,徒以吾兩人在也。今兩虎共鬥,其勢不俱生 95。吾所以為此者,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讎也 96。」廉頗聞之,肉袒負荊 97,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98。曰:「鄙賤之人,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99。」卒相與驩,為刎頸之交 100

一、作者簡介

          司馬遷(約公元前 145 或 135—約公元前 86),字子長,西漢史學家、文學家。左馮翊夏陽(今陝西韓城西南)人,由於該地靠近龍門,所以司馬遷自稱「遷生龍門」(《太史公自序》)。司馬遷十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。二十歲時,從京師長安南下漫遊,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,所到之處考察風俗,採集傳說。元封三年(公元前 108),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,任太史令。此後,司馬遷開始撰寫《史記》。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,獲罪下獄,受腐刑。出獄後任中書令,繼續發憤著書,終於在征和二年(公元前 91)撰成《史記》。人稱其書為《太史公書》。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,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。司馬遷還撰有書信《報任安書》,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抱負,為歷代傳頌。又,據《漢書‧藝文志》著錄,司馬遷有賦八篇,但大都不傳,只有《悲士不遇賦》一篇保存在唐歐陽詢等編纂的《藝文類聚》。

二、背景資料

          《史記》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,記載了由黃帝至漢武帝時近三千年的史事,全書分為「本紀」、「世家」、「列傳」、「書」、「表」五種體裁。列傳是列敘歷史人物事蹟的傳記,目的是突顯所記載人物的操行功業,使留名於後世。按類型劃分,可分為分傳、合傳、寄傳、雜傳等類別。

          《史記》中共有七十列傳,本篇節錄自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,原傳記述了廉頗、藺相如、趙奢、趙括和李牧的事跡。本篇節錄了原傳前半部分,以廉頗、藺相如的事跡為主。

          廉頗、藺相如是趙國著名人物,二人處於戰國後期,距離秦國統一中國只有六十餘年。秦國當時非常強盛,不斷向東方六國展開軍事、外交攻勢,以期成就統一事業。趙國與秦毗連,常受到秦國的威脅,廉、藺二人為捍衛本國利益,在軍事和外交上努力作出貢獻。本篇就是記載二人的愛國事跡。

三、注釋

1. 趙惠文王十六年:即公元前 283 年。趙惠文王名何,趙武靈王的兒子。
2. 廉頗為趙將伐齊:廉頗作為趙國的將領以伐齊國。為:○粵 [圍],[wai4];○漢 [wéi]。做,幹,作為。
3. 取陽晉,拜為上卿:攻下陽晉,被封為上卿之職。陽晉:地名,在今山東省鄆城縣西。上卿:戰國時代的高級官員。
4. 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:是趙國宦官頭目繆賢的門客。宦者令:宦官的頭目。舍人:門下的客人。
5. 和氏璧:春秋時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塊璞玉,獻給楚厲王、武王,王不識玉反斷其左足和右足。到文王時卞和抱玉哭於荊山下,王使人剖璞,果真得到寶玉,名之謂「和氏璧」。
6. 遺:○粵 [胃],[wai6];○漢 [wèi]。送給。
7. 徒見欺:白白地被欺騙。見:表示被動的意思,被,受。
8. 求人可使報秦者:徵求可以為使臣去答覆秦國的。
9. 臣舍人藺相如可使:我的門人藺相如可作使者。使:○粵 [試],[si3];○漢[shì]。使者,此用作動詞,謂作為使者。
10. 竊計欲亡走燕: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國去。
11. 語:○粵 [預],[jyu6];○漢 [yù]。告訴。
12. 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:微臣曾經跟從大王與燕王在趙國的邊境上會面。
13. 而君幸於趙王:而你得到趙王的恩寵。幸:得寵。
14. 而束君歸趙矣:反而一定將你綁起,交給趙國。束:綁縛。
15. 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:你不如赤身伏在斧質上,請求降罪。斧質:古代一種腰斬的刑具。質:○粵 [櫍],[zat1];○漢 [zhì]。也寫作「鑕」,鐵砧。
16. 不:音義同「否」。
17. 曲:理虧。
18. 均之二策:比較這兩個對策。均︰衡量。
19. 寧許以負秦曲:寧可答應將璧給秦國,(假如秦王受璧而不予城),使它負上理虧的責任。
20. 王必無人:大王果真沒有人的話。
21. 奉璧往使:奉上和氏璧去入使秦國。奉:○粵 [鳳],[fung6]。奉上。一說音義俱解作「捧」,亦通。
22. 臣請完璧歸趙:微臣請求把璧完完整整地帶回趙國。
23. 秦王坐章台見相如:秦王坐在秦宮章台中召見相如。章台:秦宮名,舊址在今陝西省長安縣故城西南角。(按︰章台本是登臨遊樂的地方,昭王不在正殿,而要在章台召見趙國使臣藺相如,可見有輕視之意。)
24. 奏秦王:獻給秦玉。奏:獻給。
25. 傳以示美人及左右:傳給秦王的妃子、宮女和左右侍從人員看。美人:指秦王的妃子和宮女。左右:指左右侍從人員。
26. 璧有瑕:和氏璧上有斑點。瑕:玉石上的斑點。
27. 卻立:退後站着。
28. 怒髮上衝冠:憤怒得頭髮直豎,好像衝起了帽子。形容暴怒的樣子。
29. 負其彊:憑借着它的強大。負︰倚仗、恃著。彊:同「強」。
30. 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:微臣認為平民百姓交往尚且不會互相欺騙。布衣︰麻布衣服,借指平民百姓。
31. 且以一璧之故逆彊秦之驩:而且因為一塊璧的緣故而拂逆了強秦的歡心。逆:拂逆,傷害。驩:音義同「歡」。
32. 齋戒:古時候舉行祭祀,主祭的人先要齋戒,住在清淨的房子裏,不同外人往來,誠心誠意準備敬神。
33. 拜送書於庭:(相如)在朝廷上行了禮,送出國書。庭:同「廷」,國君聽政的朝堂。
34. 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:尊重(你)大國的威嚴而表達敬意。嚴:尊重。
35. 大王見臣列觀:大王你接見微臣於一般宮殿中,(而不是正殿)。觀:○粵[貫],[gun3];○漢 [guɑ̀n]。遊樂性的宮殿,即指章台。
36. 禮節甚倨:禮節十分傲慢。倨:○粵 [據],[geoi3];○漢 [jù]。傲慢。
37. 急:逼迫。
38. 睨:○粵 [藝],[ngai6];○漢 [nì]。斜視。
39. 乃辭謝固請:於是婉言道歉,堅決請求藺相如不要這樣做。辭謝:婉言道歉。固請:堅決請求。
40. 召有司案圖:召喚管版圖的官吏按着地圖。有司:官吏的通稱。案:通「按」。
41. 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:指着從這裏到那裏十五個城(劃)給趙國。都:城。
42. 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:相如估計秦王只是特意以狡詐的話裝作要給趙國都城。特:特意。佯︰假裝。
43. 天下所共傳寶也:是大家所公認的寶物。
44. 設九賓於廷:在宮廷正殿上設九賓之禮。九賓:也稱「九儀」,古時外交上最隆重的禮節,由九個儐相依次傳呼接引上殿。
45. 秦王度之,終不可彊奪:秦王揣度情況,(認為)終歸也不能以粗野的手段奪取(璧玉)。度:○粵 [踱],[dok6];○漢 [duó]。揣度。彊:音義同「強」。
46. 舍相如廣成傳:把相如安置在廣成賓館。舍:安置。廣成傳:賓館名。傳:○粵 [攢],[zyun3];○漢 [zhuɑ̀n]。設於驛站的房舍。
47. 乃使其從者衣褐:於是命令他隨從的人穿着粗布便衣,(裝扮成老百姓模樣)。從:○粵 [松],[cung4]。隨從的人。衣:○粵 [意],[ji3];○漢 [yì]。動詞,穿着。褐:老百姓穿的粗布便衣。
48. 從徑道亡:由小路逃走。徑道:小路、便道。亡:逃離,出走。
49. 繆公:即秦穆公,春秋時五霸之一。繆:同「穆」。
50. 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:未曾有堅守信約的君主。堅明約束:堅守信約。
51. 間至趙矣:已從偏僻的小路回到趙國了。間:○粵 [諫],[gaan3];○漢 [jiɑ̀n]。「間道」的簡縮。
52. 一介:一個。
53. 臣請就湯鑊:微臣請受湯鑊之刑。湯鑊:古代酷刑之一,用滾湯烹煮罪犯。
54. 唯大王與羣臣孰計議之:希望大王和群臣詳細考慮商議一下。唯:表示「希望」的語氣助詞。孰:這裏同「熟」,詳細。
55. 秦王與羣臣相視而嘻:秦王和群臣互相對望而驚呼。嘻:表示又驚又怒的感情的聲音。
56.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:左右有人想拉相如去(治罪)。或:有人。
57. 因:就,於是。
58. 不如因而厚遇之:不如就此好好地招待他。
59. 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:趙王怎會因為一塊璧的緣故而欺騙我們秦國呢?邪:古同「耶」,疑問詞。
60. 卒廷見相如:終於在宮廷上召見相如。
61. 使不辱於諸侯:出使諸侯之國,能不受欺辱。
62. 拜相如為上大夫:拜封相如為上大夫。上大夫:比卿低一級的官。
63. 其後秦伐趙:其後秦國攻打趙國。其後:指趙惠文王十八年(公元前281 年)。
64. 拔石城:攻取了石城。石城:在現在河南省林縣西南。
65. 欲與王為好會於西河外澠池:想與趙王示好,會面於西河外的澠池。西河:在現在陜西省大荔縣一帶。澠池:在現在河南省澠池縣境。澠:○粵 [敏],[man5];○漢 [mǐn]。
66. 欲毋行:想不去。毋:○粵 [無],[mou4];○漢 [wú]。不。
67. 與王訣曰:與趙王告別說。訣:告別。
68. 度道里會遇之禮畢:估計從路上行走一直到會見的禮節完畢。度:估計。道里:路程,里程。會遇:會面。
69. 秦王飲酒酣:秦王飲酒到高興的時候。酣:飲酒到高興的時候。
70. 請奏瑟:請彈瑟。瑟:樂器名,似琴。
71. 秦御史前書曰:秦國史官上前用筆寫道。御史:戰國時,史官稱「御史」。
72. 請奏盆缻秦王:請允許獻盆缻給秦王敲擊。缻:○粵 [否],[fau2];○漢 [fǒu]。同「缶」,盛酒漿的瓦器。
73. 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:相如可以把頸血濺在大王身上。
74. 左右欲刃相如:左右(侍從)想用刀刺相如。刃:作動詞,用刀刺。
75. 左右皆靡:侍從都害怕得退卻下來。靡:○粵 [美],[mei5];○漢 [mí]退卻。
76. 懌:○粵 [翼],[jik6];○漢 [yì]。高興,喜悅。
77. 為一擊缻:為(趙王)擊一下缻。
78. 壽︰作動詞,古代為了表示慶賀,向別人敬酒或贈送財物。
79. 咸陽:秦國的首都,舊址在今陜西省咸陽市東。
80. 秦王竟酒:秦王的酒筵完畢。
81. 位在廉頗之右:職位在廉頗之上。右:古時以右為尊。
82. 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:而藺相如只憑言詞立下功勞。
83. 且相如素賤人:而且相如本來是出身卑賤的人。素︰向來,本來。賤人︰地位卑下的人。
84. 不忍為之下:(我)不能忍受自己的職位在他之下。
85. 不欲與廉頗爭列:不想與廉頗爭官位的高低。列:排列的位置。
86. 已而:過了些時候。
87. 相如引車避匿:相如調轉車行方向躲避(廉頗)。引:調轉方向。避匿:躲避,藏匿。
88.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:微臣之以離開親戚而侍奉你的原因是。去:○粵[栩],[heoi2];○漢 [qù]。離開。
89. 徒慕君之高義也:只是仰慕你的崇高品德。高義:崇高品德。
90. 不肖:不才,自謙之詞。
91. 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:你看廉頗將軍與秦王相比,誰較厲害?孰與:比對方怎麼樣,表示疑問語氣。用於比照。
92. 不若也:比不上。
93. 駑:○粵 [奴],[nou4];○漢 [nú]。劣馬,喻愚鈍無能。
94. 顧:但。
95. 其勢不俱生:其結果不能並存。勢:形勢。
96. 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讎也:因為以國家之急務為先,而以個人之私怨為後。讎:○粵 [籌],[cau4];○漢 [chóu]。同「仇」,深切的怨恨。
97. 肉袒負荊:光着身子,背着荊條,表示願受責罰,認錯賠罪。荊:荊條,打人的刑杖。
98.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:藉着賓客作引導到藺相如門前謝罪。賓客:指門下的客人。謝罪:自認有過,請人諒解。
99. 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:不知將軍你寬宏大量到這個地步。將軍:指藺相如。當時的上卿兼職將相,所以稱相如為將軍。
100.為刎頸之交:成了誓同生死的朋友。刎:○粵 [吻],[man5];○漢 [wěn]。割。

四、賞析重點

          本篇的主旨是透過記述藺相如和廉頗應對秦國欺壓的史事,表彰二人盡心為國的精神,其中尤其要突顯藺相如對外智、勇雙全,對內謙遜忍讓、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的忠臣特質。司馬遷在此篇傳記後云:「相如一奮其氣,威信(伸)敵國,退而讓頗,名重太山,其處智勇,可謂兼之矣!」足見他推許藺相如為智勇雙全忠臣的典範。

          就內容而論,本篇共寫「完璧歸趙」、「澠池之會」、「負荊請罪」三件事情,亦順其自然分成三個部分。第一部分由文章開頭至「趙亦終不予秦璧」,主要寫廉、藺二人的身份、背景以及完璧歸趙的過程。文章首先用簡潔文筆,介紹廉、藺二人:廉頗是趙國的良將,以勇氣聞名於諸侯,擔任上卿之職。藺相如是宦官頭目的門客(舍人),與廉頗身份貴賤懸殊。「由趙惠文王時」一句起開始寫「完璧歸趙」,可分為出使前、在秦和歸趙三個階段。趙惠文王時,趙國得到舉世知名的寶物和氏璧,秦昭王聽說後欲據為己有,「使人遺趙王書,願以十五城請易璧」,使趙王和諸大臣陷於「欲予秦,秦城恐不可得」、「欲勿予,即患秦兵之來」的兩難困境之中。正在此時,宦者令繆賢向趙王推薦藺相如出使,他根據相如阻止自己因罪逃亡投靠燕王的經歷,指出相如「其人勇士,有智謀,宜可使」。其後透過與相如的對答,趙王也相信相如可使,派遣他到秦國。

          文章接着寫相如在秦的表現:秦王坐在章台見相如,接過璧,「大喜」,「傳以示美人及左右,左右皆呼萬歲」,相如料秦王無意償城,就機智地向秦王說璧玉有瑕疵,要指給秦王看。其後相如取璧在手,怒斥秦王之貪婪卑鄙。他一方面說趙國信賴秦王,尊重秦國,對以璧易城一事隆重其事;一方面又責備秦王禮節倨傲。相如並謂若秦王強取璧玉,自己不惜「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」。秦王唯有命管地圖的官員按着地圖,秦王則作意劃出要給趙國的城。這是相如在秦應對秦王的第一次外交之戰。秦王從相如之意齋戒五日,其間相如派人化裝成平民懷璧從小道歸趙。五日後,秦王再見相如,相如此時手中無璧,已無後顧之憂,但同時也陷入隨時被殺的險境。不過相如無懼,先斥責秦自穆公以來未嘗嚴守承諾,並解釋自己因而先命人將璧送歸趙,以防被騙。其後又對秦王謂,若秦先償城,趙必奉上和氏璧,又說自己願意「就湯鑊」以應欺瞞秦王之罪。最終秦王既不能取璧,也不想因殺相如而「絕秦趙之歡」,唯有「畢禮而歸之」。歸趙後,趙王因相如「使不辱於諸侯」,拜為「上大夫」,秦終無償趙城,趙亦不予趙璧。

          本篇第二部分由「其後秦伐趙」至「秦不敢動」,寫「澠池之會」。在「完璧歸趙」後,秦攻下趙國的石城,殺二萬人,又邀約趙王作澠池之會,假意修好,趙王怕遭不測,想不去。廉頗、藺相如都認為應該去,以免「示趙弱且怯也」,結果趙王決定去,且由相如陪行。訣別時,廉頗建議說:趙王若三十日不還,就請立太子為王,以斷絕秦國欲擄趙王要脅趙國之想。澠池之會上,相如與趙王再次交鋒:秦王要趙王奏瑟,並命史官記下秦王「令趙王鼓瑟」的字句。相如這時亦上前,請秦王擊缻,秦王「怒,不許」,相如「前進缻」,跪請秦王擊之,秦王仍不肯,相如就說:「五步之內,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!」秦王無奈就範。相如也召史官寫上「秦王為趙王擊缻」的字眼。秦國群臣並不罷休,提出「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」的無理要求,相如立即提出「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」,咸陽為秦國首都,獻出之意味投降,相如因而佔了上風。最終的結果是秦終不能「加勝於趙」、亦「不敢動」,因為趙國除有相如以智勇鬥秦王外,還有廉頗「盛設兵以待秦」。

          本篇第三部分由「既罷歸國」至文末,寫「負荊請罪」。相如在外交上再勝秦王,以功大擢升為「上卿」,位在廉頗之上,使廉頗不服氣。廉頗認為自己戰功大,而出身卑微的相如只是「口舌為勞」,卻位處己上,令自己覺得蒙羞,故揚言「必辱相如」。相如的反應是盡量忍讓,避免相會,引車躲避,這使相如的門客忍受不了,認為他對廉頗「恐懼殊甚」,沒有出息,請求辭去。相如勸阻門客,並作出三點解釋:一,廉頗比不上秦王厲害,而相如對秦王尚且敢直斥辱罵之,故自己並非畏廉頗。二,強秦之所以不敢對趙國動兵,是因為自己和廉頗二人在,若「兩虎共鬥」,則兩人一定不能並存,這會危及國家安全。三,自己看重的是國家急務,而非私人恩怨,所謂「先國家之急而後私讎也」。這些話傳到廉頗耳中,他深受感動,於是肉袒負荊而請罪,最終二人和好,成為刎頸之交。

          以下從藝術技巧角度賞析本篇的精妙。史家敘事,首重結構布局,情節清晰,呼應嚴謹,司馬遷此傳乃結構嚴謹之典範。這又可分三點來說:其一是故事完整,布局精微。此傳中本還記有趙奢、趙括和李牧的事跡,但單就完璧歸趙、澠池之會、負荊請罪三件史事這列傳的前半內容而言,已見出太史公之布局精微。此三件事各自獨立、首尾完整,同時又能合成一體。並以兩種矛盾為軸心,一是秦趙之間的矛盾,一是廉頗與藺相如之間的矛盾。更妙的是,秦趙第一矛盾引發藺相如的出現,解決趙國被秦國的欺壓,促進故事發展,使矛盾暫解,但卻觸發了廉、藺之間的矛盾。完璧歸趙後,秦國又再欺侮趙國,矛盾又再出現,而相如又再為趙國解困,緩解了矛盾,繼而相如拜為上卿,官位比廉頗更高,從而引發廉、藺更大的矛盾。故事高潮是廉頗不甘位居相如之下,明言要羞辱相如,讀者正為相如捏一把冷汗之際,相如多番引避廉頗,使門客亦羞愧,最後由相如之口道出「先國家之急而後私讎也」的深衷,使廉、藺矛盾頓時緩解。秦、趙二國之矛盾亦因將、相之同心而暫告一段落。顯見太史公文章布局之精微。

          其二是善設伏筆,前後呼應。如「完璧歸趙」一節中開首介紹廉、藺

          二人出場,一位是以勇武之氣聞名於諸侯的「趙之良將」,一位只是太監總頭目的門人,如此點出兩人地位懸殊,便為下文廉、藺二人的矛盾埋下伏筆,下文廉頗就是以出身卑微指責相如的,可謂前後呼應。其三是太史公善於在結構上安排承上啟下。如「完璧歸趙」一節中,相如因使秦不辱於諸侯而被封為上大夫,作者以「秦亦不以城予趙,趙亦終不予秦璧」二句既收束上文,又引出下文相如與秦王再交鋒,可謂承上啟下。又如「澠池之會」一節中,作者在記述相如以「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」等言論再挫秦王後,云「秦王竟酒,終不能加勝於趙。趙亦盛設兵以待秦,秦不敢動」,下文即轉入寫廉、藺二人之矛盾,自然順暢。除結構外,本篇也善於塑造人物形象,這可分三方面說明:其一,善以典型事例塑造人物性格。司馬遷選取了三個事例以表現藺相如的個性:以完璧歸趙,表現相如的機智勇敢,不負國家所託;以澠池之會,表達相如的澟烈正氣,不辱國體;以引車避廉,表現他的「先國家之急而後私讎」的高尚情操。同樣地,司馬遷寫廉頗亦工於選事,在「澠池之會」一節中,趙王決定入秦後,廉頗建議:王若三十日不還,「則請立太子為王,以絕秦望」,他如此建議是斷絕秦王以拘禁趙王向趙國威脅的可能想法。可見廉頗在趙國軍事上的超然地位,同時突出他深謀遠慮的個性,以及智慧與忠誠兼具的忠臣形象。在「負荊請罪」一節,廉頗因相如立功後而官位高於自己,想羞辱相如,後了解到相如「先國家之急而後私讎也」的崇高思想後,馬上肉袒負荊請罪,表現出知過必改、忠厚憨直的個性,這也是得力於司馬遷善於選事以塑人物性格。

          其二,太史公善以行動和語言表現人物形象。如要表現相如智勇雙全時,太史公以「(相如)乃前曰:『璧有瑕,請指示王。』」的語言,以及「相如因璧卻立,倚柱,怒髮上衝冠」、「相如持其璧睨柱,欲以擊柱」的行為來呈現。又如為了表現廉頗重視名位、過而能改的個性,太史公就用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」、「相如素賤人,吾羞,不忍為之下」的語言,以及「肉袒負荊,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」的行為來顯露。

          其三,太史公善用對比的手法以塑造人物形象。在「完璧歸趙」一節中,趙王召見相如,問可予秦國璧否,相如謂「秦強而趙弱」,「不可不許」。趙王繼而擔心璧、城兩失,相如就以理的曲直進行分析,認為不給秦璧,是趙國理虧;給秦璧而秦不償城,是趙國理虧。故相如建議:「均之二策,寧許以負秦曲」。如此,可突顯出相如能從「理」上分析,不似趙國群臣般只從表面的「利」上看:給璧,怕秦城不可得,不給,又怕秦國兵來。這樣對比,使相如思慮高人一等的形象躍然紙上。除此以外,太史公又以相如對強秦的勇武無畏與對廉頗的禮讓謙避作對比,以及相如外交上的智勇雙全與秦王的恃勢凌人卻了無果效作對比,使相如形象深印讀者腦海中。還有,太史公以廉頗對相如的前倨與後恭作對比,一方面表現相如公而忘私之崇高愛國精神,同時又突顯廉頗知錯能改的憨厚可愛性格。以上三點可知太史公描寫人物的出色造詣,難怪《世說新語‧品藻》云:「廉頗、藺相如雖千載上死人,懍懍恆如有生氣。」

          司馬遷不僅工於塑造人物形象,還善於剪裁史料以表達文章主旨。廉頗和藺相如是趙國重臣,史料甚多,很多事跡可記,但司馬遷卻詳寫相如而略寫廉頗。尤其在完璧歸趙、澠池之會兩事中,主要詳寫相如的智勇和愛國精神,對廉頗只描述了幾筆,形成藺主而廉次的格局;但司馬遷對廉頗的幾筆描述卻很重要,如「以勇氣聞於諸侯」,廉頗在澠池之會與趙國訣時之建議以及盛設兵以待秦的行動,都能使讀者感受到廉頗「以勇氣聞於諸侯」的形象綜貫全篇。後面負荊請罪一節主要仍是寫相如,廉頗的部分亦相應增加,這是為了突顯相如公而忘私的光輝形象,但廉頗的錯而能改、忠誠直率亦成功突顯。司馬遷對廉、藺的史事如此剪裁,作相如詳而廉頗略的處理,一方面使文章節奏明快,另一方面,又能突顯藺相如智勇雙全的忠臣形象。

          文筆精煉亦是本篇藝術特色之一。如在「完璧歸趙」一節中,相如為保存璧玉安全歸趙,「乃使其從者衣褐,懷其璧,從徑道亡,歸璧於趙」。司馬遷這幾句描寫雖然簡煉,卻含意豐富,見出相如的心思細密:派隨從送璧,能免卻秦臣之疑;衣褐扮作平民,不穿華服,可免人注意;將璧藏於懷中,不提在手裏,可免洩露痕跡;從小道逃走,可避開大道和關卡。種種考慮,只用十八字即表達無遺,可見太史公文筆精煉、言簡意賅的能耐。

          工於煉字也是本篇特色之一。如「完璧歸趙」一節中,太史公寫相如的心理活動,用了「視」和「度」兩個關鍵字眼:「相如視秦無意償趙城」句的「視」表達相如對秦王狡詐的敏銳判斷,才向秦王虛說「璧有瑕,請指示王」,取回璧玉;「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」、「相如度秦王雖齋,決負約不償城」的兩個「度」字,可見相如對當時政治形勢的謹慎思索,以及對秦國歷來君主多不守約的斑斑劣跡的深刻認識,亦可見司馬遷對用字之講究。又如文章開首部分趙國君臣在收到秦國以城換璧的國書後,陷於予璧則恐城不得,不予璧則恐秦兵來的困境,太史公寫道:「計未定,求人可使報秦者,未得。」「計未定」的「未」字,顯示趙國君臣未想到應對秦國換璧要求之計,「未得」的「未」字則顯示出使秦國人才之難得,這都看出司馬遷工於煉字之法。

          總言之,從內容上,本篇透現了司馬遷心目中的智勇雙全、公而忘私、過而能改、思慮周延的儒家將相形象;從藝術層面論,本篇又是表現司馬遷工於敘事布局、塑造人物形象、剪裁史料、文筆精煉、工於煉字的出色文筆。這些都是後世文家景仰的境界和畢生追摹的典範。

2474 4267

Copyright © Beacon College. All rights reserved.

免責聲明   |   精英匯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成員 (上市編號:1775)   |   O/B Beacon College Ltd. 遵理學校有限公司